今天收到匿名公开举报信。信的内容是举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张某正高职称申报舞弊。举报信长达十几页,一一列举了张某在正高申报过程中的舞弊行为。举报信希望复旦大学能够主持公道。
具体内情不太清楚,按照举报信上的内容,复旦的正高申报可能存在问题。根据举报信,张某申报正高舞弊行为主要有:1、不满申报正高年限。一般从副高到正高需要5年,但他只有4年。这个规定每个学校都是一样的,除非破格,不然都需要满5年才可以申报。2、专著作假。按照举报信,张某的著作没有出版,是去打印店打印出来的书稿。3、论文太少。只有3篇期刊文章,1篇集刊文章,刊物级别也不是很高。4、教学工作量不够。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都不够。举报信认为与张某同时申报的文史研究院以及历史系的其他老师比张某更加优秀,但张某的导师在教授会力挺张某,所以张某上了正高,其他更加优秀的老师落选。
据说复旦申报职称用的是代表作制度,不看文章数量,但据举报信来说,可能这个代表作制度不太靠谱。现在的学科分得太细,即使是代表作制度,也很难确保公平。
上海大学文学院申报正高的基本要求如下:首先年限要求,从副高到正高要求5年,除非破格;其次,本科、研究生教学工作量要满足条件;第三、本科教学需要申请听课,好像听课分数85分以上才可以达标。这个听课需要一系列条件,每个学年只有一次机会,提交听课申请需要填表,表格里有论文要求,而且需要担任班导师或者发表教改论文等等;第四、论文数量。C刊论文8篇,还有级别要求,其中B刊3篇。至于期刊级别,不同学科认定不一,但级别越高,刊物数量越有限。B刊只有《历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社科院研究所办的刊物;第五、项目,要求副高以后新申请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而且要完成;第六、著作。需要一部专著。这个可能不是必须,有专著者优先。
这些是最基本的条件,只满足这些条件可能不行,因为排名不是靠前,申请就会存在问题。按照规定,好像文学院与哲学系一起排名,如果排在第一名就可以外审,只要外审通过,就可以直接上学校的高评会。只要进了高评会,问题不是太大。如果排名不是第一,就要与其他学科排在后面的候选人一起竞争,需要在学校层面PK,然后现场打分。由于学科差异,很多基础文科的老师没有太大优势。
我18年申报已经满足5年的年限、论文数量与级别,但项目、本科听课没有满足条件,就无法申报。19年申报还好排名靠前,但是哲学系的老师好像就只好去学校层面竞争了。
各种制度设计都存在着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和领导在设计制度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公平、公正,以及及时修正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