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在写杨光先!这个人有点像今天那些靠某种伎俩一举成名的人,诸如芙蓉姐姐、木子美、周老虎等等。可是,这个人却要比后者勇敢、可敬!
为了反对陈启新,老杨同志抬着棺材到正阳门,有点不达目的不罢休之样。那个陈启新,原来也是靠一“疏”成名的。当时是崇祯末年,天下大乱,各路反贼蠢蠢欲动,大明江山摇摇欲坠。在这个风雨如晦的时候,崇祯帝也只好死马当活马医。陈启新刚好这个时候向崇祯帝献上三条计策。帝大喜,立即重用。
老杨同志不高兴了。他说这个陈启新,是个妖祟。竟然要“罢制科”,即要罢去科举。老杨同志认为,儒学是家国之根本。陈的举动根本就是灭绝人性,当诛。
当时的总理是温体仁。对于一介布衣的老杨,也是不理不问。就像现在的上访,普通的老百姓即是有再大怨情,上面的人也不会过问的。因为你只是普通的老百姓。
老杨同志最大的个性就是性格刚烈、不依不饶、不达目的誓不甘休。结果连温体仁也一起告。
可怜的老杨同志,最后以干涉朝政,被当场廷杖。还和妻子被流放到辽东。据说,当时围观者成千上万。可以想象,经过这么一闹啊,咱们的老杨同志出名的。有人就称他为“讼棍”。
这个绰号有点贬义。可是,姑且不论老杨同志的目的,但就老杨同志的精神来说,值得尊敬。后来,陈启新被降职,据说回家途径自己投进黄河自杀。温体仁也被崇祯帝骂了一下。
崇祯帝又要人才了。有人就推荐老杨。崇祯一听老杨就想起抬棺材之举,立即想试用一下此人。如是让人带着“大将军”的印,派人去辽东请老杨。
可当人到辽东时,李自成已经攻进紫禁城。崇祯投缳煤山。老杨的目的最终还没达成。
我不知道老杨到底是想什么?想当官吗?还是仅仅为了反贪官?据其所说,他父母知道他的性格不适合当官,就没让他上学。那他自己也知道自己不适宜当官啊。那他这样做肯定不是为了当官,可能和今天的人一样,仅仅为了出名而已。
进入清朝。老杨同志再次发威起来。1664年,老杨向鳌拜等四位大臣左右朝政的康熙朝上疏。这次是反对天主教。这下可好,不仅死了好几位天主教官员,而且传教士也被关起来了。
老杨同志本来就不懂历法,偏偏要与洋人比。凭着他所懂的那几点羲和历法,根本无法与洋人比嘛!那时欧洲的历法不知道高出中国多少倍,连经纬度、日月食时刻都算得很精确。而老杨就凭着不怕死的精神,与洋人一比高低。结果可想而知,老杨大败。
实际上,老杨在扳倒洋人钦天监之后,并不打算要担任监正。他仅仅为了出名,并不是为了官职。他是典型的反对派,而不是建制派。(拿香港的政治术语来说的话)做了监正之后,出了几次主意,都没成功。
老杨想恢复三代之时的羲和历法。那都是几千年之前的老古董了。不是明摆着要输吗。
最后没辙。老杨被刚刚整掉鳌拜的康熙帝罢免回家。还没回到安徽,就在山东德州,就死掉了。
有人说是洋人害死的。有人说是得报应病死的。
反正就这么一个普通人,因为这样的举动而被载入史册,实乃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因为咱们老杨,一不帅,二无才,三无银子,四无女色。就靠一腔热情,几行文字,就成了历史人物。
这还不算。到了近代,由于传教士挟条约在内地肆意传教,引起大规模的反教运动。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兴起的时候,老杨同志就成为反帝爱国的第一人了。他的作品《不得已》就被顾大昌、柳诒征、钱绮等藏书大家一再抄录、购买与收藏。
想想也真有意思。老杨同志肯定也想不到,400年之后,还有这么多人在研究他。把的家世、生平、著作,一一搞得很清楚。连那本不是很文雅的《不得已》也被研究、研究、再研究!
或许,以儒家正统自居的杨光先,正是以此方式实现了“不朽”吧。
与这个老乡相比,我真是自愧弗如啊。想必过几十年之后,就成为朽灰一堆,被风一吹,就没了。
2
咱们老乡杨光先之所以载入史册,就在于他扳倒了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汤若望。这个汤若望是德国人,耶稣会士,他的名字后面是von Bell表明是德国贵族。
虽然贵族成为耶稣会士,会遭到很多人的不理解。但那个时代,成为神父、修士,就像今天成为党员一样光荣。
还好汤若望来中国之后,很快就在满清朝廷中立足了脚跟。顺治帝与汤若望非常友善。康熙帝小的时候,还亲切的称呼汤若望为玛法,即爷爷的意思。太后与汤若望的关系也很好,后来还救了他一命。
汤若望在钦天监里主持历局,在《时宪历》的封面上不小心写了“依西洋新法”。
这下可好了。杨光先认为此举表明汤若望想让大清奉西洋之正朔。也就是说,咱们大清按照人家西洋人的历法过日子。大清国的脸往哪儿搁啊?
汤若望可是当时的大红人,不仅仅身受三品俸禄,而且连他的父母、祖父母都受到封赏,而且皇帝还让他领了孩子做义子。真不简单!
想扳倒这样的人,何来容易。
偏偏这个时候,鳌拜干政,趁机以削弱康熙身边的力量。如是,1664年,汤若望等传教士被判入狱。
恰好这个时候,京城发生地震,太后以此认为不该拘捕汤若望。于是,汤若望等人遇赦出来了。而五位中国天主教徒却被处斩。
不久汤若望即去世,康熙赐地、派人致祭文。
虽然汤若望死了,但还有南怀仁。
老杨终究没彻底铲除天主教的势力,但成功扳倒了汤若望。其中到底是杨光先个人的本领,还是当时的政治情势所造成的,则很难予以断定。
想想看,从那么高的位子成为阶下囚,险些被处斩,汤若望所经历的大起大落,可谓是如戏剧一般。
汤若望是第二代来华传教士,对于某些方面并不如利玛窦那样小心翼翼,而是大胆的推销天主教,当时的中国信徒也因此无所顾忌,最终引起保守的儒家知识分子的反感与攻击。
而且,虽然杨光先最终失败了。但实际上,到了康熙晚年,毫无犹豫的采取了禁教政策。乃子雍正亦然。
所以说,咱们老杨同志实际上最终还是赢了。
所谓世事难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