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许倬云《万古江河》及其他

XIAO Qinghe
XIAO Qinghe
管理员
1611
文章
0
粉丝
日志记录评论38字数 1076阅读3分35秒阅读模式

周五的时候,和友人一起去香港历史博物馆听了一场许倬云的讲座。他是研究历史与考古的,讲座自然也离不开这个话题。主题是《古代中国文化核心地区的形成》,主要是从几个考古发现说明中国古代文明核心的形成,诸如东北的红山、山东的大汶口、东南的良渚、江汉的石家河、河南的庙里沟、二里头、山西的陶寺等等。许老先生讲,从一个文化中心到另一个文化中心,往往是突然而断裂的。为什么一个灿烂的文化突然消失,而紧接着出现另一个文化呢?这是留个听众思索的问题。尤其是当今人文学科远远不及理学、工学等学科时,如何继承、保留、发展自己的文化,确实是一个问题。许老先生提示说,假如1000年之后香港成为敦煌,该是什么样的情景?

最后,许老总结到“三个族群前后相承,而又接收前人文化遗产,所谓行夏之时,乘商之辂,不自闭,不固拒,更不排斥,还能继长增高。”

许老还对年轻大学生寄于很高期望。希望大学生不要与生活隔绝,不要只为了金钱而生活,要为了生活而生活,多看多听多想!Make difference!

To be frank,我对考古学不是很懂。但是,像许多人文学者一样,许老身上带有很多的人文关怀。他希望人文学者要有所为。只要1%的学者敢为,那就不辱这个时代对学者的期盼了。

当然,我似乎感觉到,许老的人文关怀是基于他的历史、考古研究之上的。那些王侯将相、英雄美人,都会灰飞烟灭。而只要普通的老百姓所创造的文化,却如万古江河一样永远长存。我们是该为这条大河,增添一点水滴,还是为烟灰增加一点浓度?

所有知识分子都应该思考,他的使命是什么?人的使命又是什么?

可我明白,从古至今所有的知识分子,都逃脱不了自己的宿命。他们无法超越自己。即是超越自己,也无法超越时代。他们所思考的、追求的,不过是自身的存在、意义或族群的存在、意义。他们能思考人之上的问题吗?说到底,中国知识分子只不过盯着饭碗而为“稻梁谋”。他们有过思考良好的制度设计?普遍的公平、正义?彻底的自由、平等?等问题吗?没有。在中国文化这个枝干上,永远也结不出西方文明的果实。

这当然是对的。中国文化的枝干只能结出中国文化的果实。我们也不祈求它会结出西方文明的果实,诸如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伦理、民主、自由等等。然而,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我们业已将某些西方文明的果实移植到中国文化的枝干上。还美名其曰,“中国特色”。姑且不论,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不伦不类。而因水土不服所导致种种恶果,正在逐一实现。

这里是在批评欧洲中心,以及民主、人权至上论者!也在批评某些中国知识分子。一戴起洋帽子,就忘了自己的出身。

多元主义应该是未来的趋向。多元主义需要宽容、共存!不是普遍主义的那种“非此即彼”,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不是借某某名义屠杀另一方,不是价值观至上。

然而,中国知识分子始终没有思考中国的出路问题。在经历这么多的轮回之后,有没有最终的方案?中国朝代式的政治制度的终结者是什么?为了未来,我们该做什么?

许老著作等身,著作目录>>>

关于《万古江河》的介绍 >>> >>>

另参《鹤发童颜许倬云》 >>>

继续阅读
 
回乡见闻 日志记录

回乡见闻

因为有需要,回乡一趟,见闻如下: 1、几乎看不到小孩。以前放暑假,乡村里到处是疯玩的小孩,现在几乎没有,大部分都在上辅导班、兴趣班。与此对应的是留村的都是老人。 2、养了儿女的不如无儿无女的。无儿无女...
日志记录

《中国基督教研究》征稿启事

  《中国基督教研究》(中英双语半年刊)由美国洛杉矶基督教与中国研究中心编辑出版,创刊于2013年,国际刊号为2325-9914。本刊为中国基督教研究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学术发表平台,刊登与中国...
日志记录

《宗教与历史》征稿启事

  《宗教与历史》(英文半年刊, ISSN:3068-4803)由美国洛杉矶基督教与中国研究中心编辑、出版,以刊登宗教史研究类学术文章为主,兼及各类学术书评、评论及学术信息。每年两期,分别于...
2025年7月1日:重要的日子 日志记录

2025年7月1日:重要的日子

今天有两个重要的事情,一个是JSRH的ISSN申请到了,另一个是首批捐赠到位。我想后面可以好好弄一下这两份期刊,包括提高稿费、召开论文讨论与修改工作坊,全力提升这两份刊物的影响力和文章质量。希望能在如...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