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期待“公平”只会让你在职场受挫?

XIAO Qinghe 我的博客评论94字数 2038阅读6分47秒阅读模式

“这不公平!”这恐怕是我们中大多数人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了。

在未来几十年的人生中,尤其是工作场合,你还要听到很多次这样的话,它们就如同万千草泥马般在空中奔腾而过。

而事实上,人越认为自己遭遇了“不公平”,你就越容易把自己摆在“受害者”的位置,自怨自艾,恶性循环。

一起来听听Paul Graham(硅谷知名孵化器Y Combinator创始人)的分析吧!

我们总是忍不住认为,生活对我们——“不公平”。

这时,我们的心情往往是这样的:

表情往往是这样的:

走到哪儿摔倒哪,这还用说。

什么原因呢?或许

你给喜欢的女生发了100张照片她不回,却和隔壁老王有说有笑

这份工作你明显胜券在望,但最后居然没收到offer letter

工作上的好机会明明该排到了你,最后却莫名被那个小婊砸顶了包

……

于是你深感自己“受害”了。

因为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人们“同情、可怜”自己,自怨自艾。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或者问题自动解决,或者破罐子破摔,无疾而终。

结果: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继续陷入“受害者心态”的恶性循环。

我们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只是因为我们期待世界是公平的。

但其实,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一把尺子,叫做“公平”。

1. 生活有两种评估,你却偏爱第一种

人们对你进行评判时,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评判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达到精确和公正,而另一种并非如此。

第一种评估:以“精确”为目标的判断

第一种评估的最终目的是要对你进行精确的判断,这种类型的评估包括法庭裁决、课堂上的成绩,以及大多数竞赛性质的东西。

当然,这种评估偶尔也会出错,但鉴于评判的目的,就是要对你做出准确的判断,因而通常其会附带某些“申诉机制”。如果你觉得自己被误判了,你便可以提出抗议,表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比如分数错了可以查阅试卷,裁决失误可以申请再审。

我们儿时受到的评估(那些考试)几乎都属于这一类;而也正因此,我们在便养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认为所有的评估都是“为了”对我们进行“精确的判断”。

第二种评估:有评判,但它不是根本目的

但实际上,现实中还存在一种被采用得更广泛的人才评估类型。

这种评估并非要对你进行“精确的判断”,它只是人们为达成其它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这种类型的评估简直包罗万象,包括招人、谈恋爱、投资决策。这类评估即使有所谓的“打分”,但也不能反映你的真实特质。

很难理解?我来举个例子。

试想:你现在要为一个国家足球队招募一批队员,你的任务是要选出20个有潜力的选手。选择过程中,总有一些出色的人是明显可以胜任的,而同时也有很多人是明显不能入选的。

除了这些人之外,你的评估最重要的判断是:是否要录取那些能力处于标准边缘的人。

假设你搞错了,低估了能力排在第20位的那个选手,因而将排名第21位的人招募进了队伍——但是,你仍然成功组建了一支很好的队伍。

其实,只要队员们的能力分布并没有极端差异,则能力排名第21位的那位选手并不会比第20位逊色太多;或许,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根本微乎其微。

排名第20的那个选手或许会觉得自己受到了误判。但是,你进行评估的目标本来便不是要为其提供能力测评服务,而是只是要挑选出一支队伍。

因此,如果能力排名第21位的那位选手与排第20位的选手差距不大,两者差异小于测量误差,则你的选择仍是理性最佳的。

其实,我们甚至可以说,用“不公”这个词来描述上述这种误判是不恰当的。因为,这类评估本身就不是为了对任何个人做出准确的评判,其只是为了选出一个理性最佳的方案而已。

2. 并非每件事都黑白分明

实际上,我们之所以会混淆上述两种评估,是因为我们认为:针对我们的每次评判,都是针对我们个人的。

但事实上,大多数并不是。

那些负责选择的人(HR、你的上司、签证官……)看似掌握了权力,这使得他们像极了拥有权威的法官。

但只要你将那个评估你的人视为是一个挑挑拣拣的“顾客”,而非一个法官,你就不会再期待他在评判时会力求公平了。

你要意识到的是:大多数人在评判你的时候,并不在乎是否准确。一旦你认识到大多候选人能力是呈正态分布的,精确评判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太多意义。你就不会再将拒绝视为是针对你个人的了。

此时,“受害者心态”也就没有意义了。

3. 拒绝“受害者心态”你反而能改变现状

其实说来也怪,如果你意识到了公平本来就是一个虚幻的标尺,你反而可以减少“遭受不公平”的几率。

因为你意识到:生活中涉及我们的大多数判断,其实很大程度上受到的是“随机”的外界因素影响。

那些能得到的机会也好、不能得到的机会也罢,他们并非是基于准确的思考和裁判——他们只是想赶快把这个坑填上,让事情运转起来——如此一来,你就知道,你只要更好地准备,就很有可能人为地去影响事情结果。

申请留学或者简单的找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大多数人在申请时会怀着一般孩童内心那种既自卑又以自我为中心的情绪:一方面,他们会假设招聘人员一定读完他们所有的个人资料;而以自我为中心则在于他们假设录取委员会会对他们格外上心,仔细研究他们的申请从而明确他们优秀与否。

这两种情绪结合在一起,便使得申请者在心态上十分消极,在被拒绝时格外受伤,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实际情况是,招办老师或HR只是想尽快为这个职位招到人,完成TA今天提前下班的KPI。

如果你能意识到,大多数筛选过程都是极快速、且与他们个人的准确评估无关的,你就能够更有技巧地推销自己,而不是对结果上纲上线,进而自我否定。

你要记住,你遭遇的多数“不公”,并非因为别人不喜欢你,而是因为他们“没时间喜欢你”。所以你要创造机会,给他们认识你的时间。而如果你只是坐在那里等着别人来评判,你首先已经失去了主动权。

拒绝受害者心态,不是因为生活不公平,而是因为你摆错了自己在职场上的位置。

千万不要在你还没有努力的时候,就断言这个世界的不公

继续阅读
 
宋黎明:“矮子当中的将军” 文章收藏

宋黎明:“矮子当中的将军”

文铮所译《耶稣会与天主教进入中国史》,201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它以德礼贤注释本为底本,[2]堪称一部费心、费力和费时的译作。根据《译者前言》,该译本始终得到美国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研究历...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