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20日来北京参加相遇与互鉴: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经过两天的会议,收获非常多,感触颇深。
1、汉学(中国学)研究领域是一个对学者要求非常高的领域。张西平教授说,从事该领域的学者的谦虚不是装出来的,而是被吓出来的。此言不虚。首先是语言的要求,除了古典语言拉丁语之外,还需要掌握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德语等欧洲语言,否则就无法去研究;其次是知识的掌握,除了掌握语言学知识之外,还需要对宗教、历史、神学、哲学、科学、地图、音乐、天文、历法、地理等知识有所了解,否则就无法研究16世纪以来的海外中国学尤其是传教士汉学;再次是研究方法的更新,除了对文献进行翻译、整理之外,还需要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否则只能对文献进行简单绍述;
2、海外垄断中国学研究的情况得到彻底改变。早期海外中国学研究为海外学者所垄断,除了语言上的优势之外,海外学者还垄断了材料,甚至包括中文材料。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力的增强,海外所藏的材料逐一被购买,并被整理、翻译与出版;同时,随着学习欧洲语言的年青学者的增多,海外汉学家的优势不再。更重要的是海外汉学研究缺乏经费,研究人才流失严重,老一辈学者退休之后,可以接替的学者凤毛麟角。可以想见的是不久的未来,中国可以此领域有所作为。会议闭幕式上,张西平教授说此次会议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他说“这是从2001年利玛窦进京四百年国际会议以来最有影响,最成功的国际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20年来天翻地覆,20年中国全面的进步敬天地动鬼神,学术之进步,思想之锐变,仅这次会议可见一斑。君不知,近百年来,这个领域主导者是西方学者,而今日中国学术进步之快,成果之丰硕,年轻学者群体崛起之宏大,这些令参会的西方学者惊叹,令台湾学者感叹不已。这是这个领域会议主导权完全由中国学者掌握的一次会议。从2001到2016我们走出了学徒期,这次会议的意义在于此,它标示着中国学术的进步。”
3、中国学术走出去任重道远。虽然张老师充满乐观,但是从国际学术界来看,如同其他领域一样,海外学者仍然掌握了话语权。中国学术走出去任重道远。除了改变西方学者对资料、语言的垄断之外,下一步需要在研究方法、路径、理论、成果等方面进行提升。目前国际学术界仍然是英语的天下,中国学者仍需要努力。
4、中国学术界需要团结。中国人的毛病是一盘散沙,喜欢对他人品头论足,缺乏互助、分享、批判之精神。有时候需要公开讨论、批评的时候碍于情面不讲,而在背后窃窃私语,传播谣言;应该客观批评,并善意提醒对方的时候,却变成恶意攻击、通过贬损他人来抬高自己;研究的时候喜欢单打独斗,但开会的时候喜欢拉帮结派、称兄道弟、结成利益同盟。这些非常不好的现象仍然存在。会议没结束,“风评”就已经开始了。会议不是互相帮忙提高研究水平,而变成了学术江湖,各个山头、各个大咖、各种旗帜,摇曳多姿,变化莫测。本来就不太主流的研究就越发弄的四分五裂,人气消散。
5、学术需要分享精神与长远眼光。我非常同意张西平教授的观点。学术不是写几篇论文、发几篇《历史研究》就完事,需要有分享精神与长远眼光,要将被海外学者垄断的材料分享给中国学者,要为后代的中国学者铺垫基础。学术不是一个人、一代人的事情,是需要代代相传、薪火永续的伟大事业。学术不仅改变了学者自身,也将改变中国社会。
当然,这些都是我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