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2日(周三)上午,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办的“宗教与社会”高级讲坛之六在A602举行。主讲嘉宾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夏伯嘉博士,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杨莉教授担任主持,环化学院孙俭教授及历史系刘义博士、肖清和博士、舒健博士以及数十位博士生、硕士生参与了讲座。
夏伯嘉教授首先就利玛窦的生平进行了简要而全面的回顾,并辅助大量历史图片全面立体地展现了利玛窦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就利玛窦加入耶稣会,在印度果阿祝圣为神父及在印度时期的活动,同罗明坚在广东肇庆的早期活动以及其后在南昌、南京和北京等地的活动交往进行了梳理。其后,他又以利玛窦逝世后对他的纪念为线索,对礼仪之争、义和团运动中的天主教进行了评析。他指出,利玛窦在1920年代重新为意大利官方所推崇并整理出版了利玛窦的作品全集,与当时意大利的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夏伯嘉教授指出,中国自民国以来对于利玛窦的纪念和研究主要是由马相伯、方豪、陈垣等教会内或与教会有密切关系的人士来进行。1949年之后,主要转向了“文化侵略”的批判。自八十年代以降,国内学界才又重新开始认识利玛窦及其对于中西文化交流所做的重大贡献。
其后,孙俭教授、肖清和博士、刘义博士以及陈建明、李腾、田燕妮等同学分别就华人神学、利玛窦来华后的宣教选择、利玛窦的性格特征、耶稣会教育与修会间的紧张关系、政府层面对利玛窦的看法与重视以及利玛窦对原罪思想的引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夏伯嘉教授身为著名欧洲近代史与文化交流史专家,特别强调了具有中国古代史、尤其是明史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加入这一课题,将会大大促进相关研究取得进展。
此外,夏伯嘉教授还将于下周三10:00到12:00于A602就《利玛窦中国札记》中“Scielou”这一人名的考证进行一次主题演讲,欢迎各位有兴趣的同学前来参与讨论。五月是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学术活动月,前后将有12次学术讲座与论坛,敬请有兴趣的老师和同学留意最新的通知与海报。
来源:http://cla.shu.edu.cn/news/detailNews.asp?id=934
2010年5月19日上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夏伯嘉再次莅临上海大学历史系,在A602为大家作精彩报告。讲座由文学院执行院长、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学术总监陶飞亚教授亲自主持,历史系郭红副教授、刘义博士、舒健博士以及近十位博士生、硕士生参与了讲座。
夏伯嘉教授先一一认识了到场的师生,接着从中国大陆及台湾出版的《利玛窦中国札记》的文本翻译谈起,认为历史上该书的翻译经过多重转译,难免以讹传讹,因此现今学者在利用该书史料时必须谨慎,懂得如何甄别。随后,夏伯嘉教授专门针对书里的“Scilan”(原意大利文写作Scielou)一词加以考证,他根据上海图书馆的族谱以及意大利耶稣会档案等原始资料,得出“Scilan”人名并非如一般人所认为的是明朝兵部尚书石星,实为浙江山阴人孙况的结论。同时,夏伯嘉教授将此考据过程娓娓道来,从耶稣会士罗明坚的浙江之行到孙况王泮二人的同乡同年之谊,又到利玛窦罗明坚之间的意见纷争。论证中肯且富有见地,原书之误亦得以逐一勘正,令人茅塞顿开。夏伯嘉教授的这项工作前后历经三年,其中一项重要的成果是使湮没四百年之久的罗明坚手稿得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向世人述说昔日真实的历史。
在接下来的互动交流环节中,陶飞亚教授、郭红副教授、刘义博士、舒健博士以及杨雄威、耿向阳等同学就此次讲座中产生的一些想法或疑问与夏伯嘉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和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在平时考证过程中的所思所得。陶飞亚教授在总结中强调:考据是历史研究的一项基本功,青年学者应该学习夏伯嘉教授这种见微知著的精神,要学会鉴别前人留下的史料,只有在史料清晰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
来源:http://cla.shu.edu.cn/news/detailNews.asp?id=960
久闻夏教授大名,但未见其面。从照片上看,感觉夏教授比较冷峻。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夏教授人很温和,讲话也是很轻柔。考证工夫一流,外语能力更不用说,著作等身。我等只能望其项背。
夏教授回国后还将其最新发表的有关“梦”的比较研究的文章发给我,真的非常感谢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