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现在还穿着裤子的话,就不要说你不关心隐私问题。
与520网络情人节、双十一光棍节等网络节日相比,或许1月28日鲜为人知,但或许这个被称为“国际隐私日”的日子更关乎到每一位网民。根据微软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48%的中国网民认为科技对个人隐私造成负面影响,更有高达61%的中国网民表示,中国当前的法规不足以保护用户隐私。
每次你浏览网页、网购、刷微信、定位、发邮件,你的个人信息总会被搜集。根据微软公司的报告,大多数网民(包括中国)仍表示他们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样的信息被收集,在中国这个人群占网民人数的64%。
对于中国网民来说,政府监控和企业活动是网络隐私隐患的两个主要来源。据国家网信办今年1月13日的新闻发布会表示,中国将于今年全面推进网络真实身份信息管理,以“后台实名、前台自愿”为原则,包括微信、微博、贴吧和网站等均实行实名制。据报道,本月中,一个微信公号因编写消化,将34只老鼠被打死的故事改编成“一家34口灭门惨案”,而被福建警方以涉嫌散布谣言拘留。
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负责人徐丰介绍,政府于2014年年底已对即时通讯工具管理进行了全面的复核。复核的结果显示,目前微信真实身份注册的比例已经超过80%,其他的一些即时通讯工具的真实身份注册比例都在90%以上。换句话说,网民在微信上吐槽转帖都可被查到真实身份。观察人士指出,中国已建立全面的监控系统,甚至中国高校也已部署网络监控系统,所收集的大数据即将成为维稳的重要工具。
另一方面,企业收集网民个人信息也是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的一大威胁。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宋雅静日前在《检察日报》撰文指出,“企业不仅通过提供服务向个人收集信息,在商业活动中掌握诸如个人通信记录、财务状况、消费习惯、健康状况甚至于所在位置及行程安排等一系列未公开之个人信 息,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如网站信标、cookies、木马程序、服务器管理系统、磁盘记录、检查软件等方式获得个人信息。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企业还向第 三方服务商提供或与之共享客户信息。”
她指出,企业在收集、保存、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等各个环节都存在诸多问题,个人信息被滥用的可能性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但中国的相关法律存在漏洞,无法保护个人信息。
在国家与企业面前,网民个人相比力量渺小。但网民还是可以有一些基本的防范措施,泡泡的网络安全专家为网民提供了几个贴士,基本上可以总结为“对你的所有电子生活持怀疑态度”:
- 怀疑你所用的电子设备(电脑、平板和手机)是否有安全的操作系统和软件:泡泡曾报道,国行版智能手机基本都有经过深度改装,预装了很多国产流氓软件,且无法卸载,仅此就足以丢失隐私权了。下载软件时,应该怀疑这个软件所要求的权限,是否超出软件的需求:不要下载源于不值得信任的开发商的软件;仔细阅读软件权限要求;不要忽略系统出现安全提示。确保你的软件(包括杀毒软件)是最新版本;
- 使用社交媒体/工具时,查阅系统设置中的隐私设置,同时注意你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信息;
- 尽可能使用https网站,传统的http网站一切的信息沟通都可以被截获,但https则信息加密;
- 如果可能的话,区分电子设备:一个设备里可能存有你重要的资料和信息,而另一台设备则可供任意玩耍。
- 同时,也定期阅读有关网络安全新的发展、以及提供安全保护的新软件。
对于需求更高的用户来说,可以借鉴斯诺登的经验,“加密,加密,再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