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分重视教育,在定都南京前曾颁布《公子书》、《务农技艺商贾书》等书籍给文武大臣。洪武初年就诰令天下,立学校,兴教育,于是家有塾,党有庠,县有县学(名其堂曰“明伦”),州有州学,府有府学,在京师则有太学(名其堂曰“彜伦”),并颁五经四书及子史诸书,御制之书三十余种,敕修之书三十余种。朱元璋之“崇文”无非是为了更好的维护自己的统治,所谓“武以治国,文以安邦”,“创业之初非武无以弥乱,守成之后非文无以致治”等等。
那么作为当时全国最高学府的国子监,它的学生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呢?
笔者日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阅览室里发现了一本有王国维印签的《明太学经籍志》,读此书可为我们初步解答上一问题。上虞人罗振常(罗振玉的弟弟)在该书序中说,其于“甲申避乱海上”,偶然看到散出的天一阁所藏《皇明太学志》,于是别录其中的经籍部分书目而付刊成此书。也就是说,此书所录实际上是太学所藏书当中的经籍部分,更具体一点,此书是选自明嘉靖郭磐所纂《皇明太学志》卷二《典制下》中的《经籍门》。当时南北国子监均有藏书,尤以宋元版为多,两监书目亦为不同藏书家所收藏,如天一阁等,但后多散佚,不为后世所见,因此,罗振常认为,此书之刊,“从此两监均有书志”,“谅亦考古家所乐闻也。”
总体来说,太学生所读之书主要是孔子所定之经书,正如洪武六年八月洪武皇帝对文臣所说的“尔等一以孔子所定经书诲诸生”,并同时告戒不要读苏秦张仪等人的书,因“苏秦张仪繇战国尚诈,故得行其术,宜戒勿读。”十四年,洪武又令国子生读刘向的《说苑》等书。十五年又令礼部官修治国子监旧藏书版,并谕之曰:“读书穷理于日用事物之间,自然见得道理,分明所行不至差谬,书之所以有益于人也如此。”十九年将《御制大诰》颁赐给国子生,二十八年又将《诽谤榜册》等书颁赐给国子生。永乐二年,再次重修国子监经籍版。随后永乐皇帝和其他皇帝陆续将《古今列女传》、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御制为善阴骘书》、《御制孝顺事实》、《御制五伦书》、《历代名臣奏议》、《明伦大典》、《大明集礼》等书颁赐给国子监,这些书初步构成了国子监藏书的主要内容,或者说,这些书籍成为太学生必须阅读的主要部分。
国子监藏书使用的是红色和黑色书橱。藏书楼(匾额题为“崇文阁”)中间为一个红色书橱,共收藏有6种582本书,左右共有两个黑色书橱,共收藏有50种1777本书(包括字帖87帖)。另外,在东厢书橱里藏有8种86本书,西厢书橱里藏有15种176本书。还有堪印书版23种3541块,残缺不全的书版也有47种。因此可见,到嘉靖时国子监所藏的书共有79种2621本书(包括字帖87帖)。
从国子监藏书的书目中可以看出当时太学生所读之书。除了上述皇帝亲自颁赐的书籍之外(它们主要收藏在藏书楼中间的红色书橱中),他们所读之书应以左右两列黑色书橱中所藏的书为主,这些书主要为经类、子类和史类,包括四书、五经、廿一史等等。其中包括《易经》、《书经》、《诗经》等在内的经类共有14种636本,子类则有11种351本,史类包括《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史记》等在内的21种达643本。可见,其中最多的当为史书,其次是经书,再次为子书。部头最大的书乃《通鉴纲目》,共14部,每部16本,共224本。再就是《性理大全》共6部,每部30本,共180本。然后就是《四书大全》,共6部,每部20本,共120本。以上的统计或多或少表明了当时太学生所要读的书的大致情况了。
除了需要阅读正统儒家的经、史、子之外,太学生们还需要阅读诸如《为善阴骘》等带有宗教性、宣扬儒家“福善祸淫”思想的书籍。此外,监生们还需要练写毛笔字,藏书楼中的《红佥字帖》43帖、《白佥字帖》44帖就是为他们准备的。
当然,在经、史、子之外,太学生还要阅读诸如《临川集》、《陈情出师表》等集类书籍。同时要阅读《山海经》之类的艺文类书籍。又有图画类书籍《四时气候图》、《诗乐图谱》、《仪礼图解》等;药物类书籍《本草》、《药性珍珠囊》等;还有诸如《新官到任须知》之类的书。
另外,在堪版中又有《官吏监生粮票》、《日程课》、《粮簿版》等内容,大致可见当时监生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上述大致可见太学生所读之书应以十三经、二十一史为主要内容,其中最重要莫过于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性理大全》和《四书大全》,经营举子业的诸生无不要熟读此类书。当然,除了以上所说的79种2621本书(包括字帖87帖)之外,在内容上说,太学生们还需要旁及其他类书籍,诸如天文、地理、诗词歌赋等等;在数量说,他们不仅需要阅读已经收藏好的2621本书,可能还需要阅读其他书籍(因为上述书籍只是“崇文阁”的“经籍”部分,尚有其他类书籍)以及根据堪版所印刷的书籍。当然堪版与已经收藏的书籍有些须重复,同时,太学生也不一定需要阅读所有的藏书。
从国子监所藏书的类别和内容来看,太学生所要读的书以儒家为主,更确切的说是以程朱理学为主。其目的无非是:其一向监生们灌输各种封建礼法,为维持封建统治秩序服务,即所谓“斯文也,小而修身齐家,大而治国平天下。言动之仪,伦纪之叙,事物理义之则,礼乐刑政之具,凡粲然相接,焕然可述,皆文也。”(该书所附《崇文阁碑记》)其二,因为这些监生们日后要成为朝廷官员,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训练相关技能,从而让他们能更好地胜任日后的官职,即所谓“他日辅翊吾君,跻一世文治于尧舜三代之盛。”(同上)总之,正如该书末所附《崇文阁碑记》里所赞的那样“维身之章,维国之光,匡扶圣化,上跻虞唐,民物阜蕃,礼乐明备,允显崇文,昌运万世”,这才是明朝皇帝重视教育的真实目的,也是太学生们读书的目的所在。
读史可以鉴古今。姑不论四、五百多年前太学生需要读的书达千本之多,只说近代民国时期胡适、梁启超等人也曾开列过基本的国学书目,如今的大学生能读的书比以前更多,可是真正在读书的大学生有几人?前不久听导师说,他们上学的时候,都是老先生带着读书,一字一句地读。听了之后,除了感叹之外,又感到不幸。在这个讲究速度的时代,读书也要“速读”,谁还能静下心来读“圣贤”书?这应该是我们读完这篇小文之后需要思考的问题。